我的积分社区论坛
在线客服密码安全
首页
热门网课
书画测评
AI测评
ISC2000
数字资源
大赛入口
师资培训
网站地图
【书画评论】熬煮书法里的心灵老汤
编辑:hefenzhao | 时间:2015-09-15 09:40:54 | 浏览:909
】【打印

“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凭借着对书法艺术里抒情性问题的经典论述,孙过庭携他的《书谱》睥睨天下。他更像一盏明灯,把整个唐代书法史照得通透,引得无数痴迷书法的后人在此驻足。冉繁英把自己“陷进大唐”的理由,亦来自这一时期繁荣的创作盛况和极高的理论支持。


自小从颜字入手的冉繁英,并没有止步在书法学习上,他还通读颜真卿家史,发自内心地崇拜着这位“英雄”。或许正是通过对艺术家生命的立体感知,冉繁英才能更彻底地读懂颜真卿草书里从不刻意避忌的楷体行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位“汉字交响家”的悲欢慨叹与刚正不阿。


打通传承脉络


《祭侄文稿》自面世以来,就以“颜真卿代表符”的身份流芳千古,然而在拜读了颜真卿整个人生经历之后,冉繁英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当我通读了 颜真卿家史,便由衷地对他产生敬佩之感。他是个难得的秉正之人。《争座位帖》书写于《祭侄文稿》之后,这篇文章更能显示出他是个敢于说实话的人。一位书家 只有在人格、学养二者兼备之时,其书法作品才能传之久远。颜真卿的书学之所以能雄视艺坛,历千余年而倍增辉煌,都在其人格之卓越、情操之高尚。”颜氏家族 在保家卫国、平定叛乱的战争中伤亡惨重,却还能在朝堂上为他人进言,不争一己之私,这种精忠奉国的精神着实打动了冉繁英。“后来人们把《争座位帖》翻刻下 来,没想到笔法完全没有走样,给后世留下了极好的范本。如果说《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那么看完《争座位帖》之后,我更 认为它应该跻身在前,这就是我对它的喜爱。”临习了《争座位帖》的冉繁英一发不可收,最多的时候,他甚至每天都要临一通这篇千字以上的帖。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以浚发于灵台。”孙过庭在《书谱》里点明了技巧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如果对书法艺术的语言技巧掌握尚不娴熟,那就不能够顺畅地表达内心;然而技巧一旦运用精熟、笔墨波澜老成,那么心灵就可以通过笔触来展现其运动轨迹,让人产生无限的感念遐思。在无数次的苦学之后,冉繁英终于感觉到自己渐入佳境,“由于《争座位帖》是翻刻痕迹,印刷出来后就是字白底黑,无法看出墨色变化。我就从《祭侄文稿》中领会理解颜真 卿用笔和墨色上的变化,把自己的体会融进《争座位帖》中。”疯狂的临习让冉繁英的技艺突飞猛进。终于,精熟的笔下工夫能支撑他游刃有余地在临写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颜真卿思想佛道并存,他在品德上所达到的境界更接近于道家。儒家思想偏于理智、执着,其品德谨守道法人伦的规范,所以反映在艺术上往往是实用和 美善的结合,但这也容易导致艺术作品缺乏个性。而道家在这方面就宽松得多,表现在创作中则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艺术活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负载主体的情感体 验,成为人之情动的一部分。颜氏作品已明显偏离中正,他的书法艺术是一种情动,属于道家范畴,忘情忘我的创作心态,已是地道的老庄虚静境界,具有几份禅家 风度。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带着一种感情色彩去临写,慢慢地就找到了表达墨趣的正确途径,脱离了古板的临写方式,书写的线条感也越发明显了。”


在孜孜不倦的十几年里,冉繁英领会到,颜真卿所有的用笔取法都是有着强大传承根基的。顺着这一脉络,他追溯到了王羲之。“一开始对王羲之的印象 就是秀美、娟丽。”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王羲之,冉繁英决定从《圣教序》入手,“仅《圣教序》的读书笔记我就写了十几本,从二王那里淘到了太多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把二王“写进去”后,再回头看颜真卿便发现,原来颜真卿高尚的操守准则大多是从王羲之那里传承下来的。他们的区别在于王字润质秀美,颜字外拓遒劲。”


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身体力行地在传承脉络里实实在在地走过一遭,他似乎豁然开朗,“一下子,我就找到了颜真卿和二王之间的关系,也更 深刻地领会到颜字里面筋骨之力的生意无穷。在这之后,我又往宋、明、清这几个时代去研究,原来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是在细微处不断变化,却从未离开二王。比 如宋尚意,宋人把自己的思想理念灌注在书法里,看似区别了王羲之,但它始终都是王羲之衍生出的一脉。”


“虽宗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放开了眼孔治学的冉繁英,终于身体力行地验证了“传承的奥秘”,更自然而然地领会了高层面书法理论的指点。


熬制书法“老汤”


事实上,书法作品的气质完全取决于书法家的气质,唯有氤氲于内,才能灿然于外。起初,懵懂的冉繁英认为,只要能把颜字写得像就能功成名就,然而随着学养的不断深厚,他推翻了自己曾经的想法。


“一个人学写字,有几个难关需要突破。首先就是“写像”,这一关其实很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达到,失败在这第一关上。什么叫好?首先就要像。时下不乏写不了古人就挖掘旁门左道的人,但我认为,没有根基的、脱离传承脉络的难以长久。”由于躬亲实践,“传承”在冉繁英心里打下了坚实的烙印。“第二步 就是融合。临多家字体然后融合这是不容易的事。很多人在这一关败下阵来,比如一笔“抻胳膊扥腿”的黄山谷,一笔尖笔、方笔特色的米芾,放在一起却不协调, 脱离了“法”就没了生命力。”为学不外“静”“敬”二字,在冉繁英看来,急于求成实在不是正道。“第三就是须求一个自己的面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如果没有自己的面貌,那么不论你有多大的名气、多高的职务,都只能是一个失败者。”


面对种种难处,冉繁英却从未有过丝毫犹豫畏惧。精通处世哲学的清代学者王永彬鼓舞后人:“读书无论字形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冉繁英就是凭着勤勤恳恳的思辨和好问,一路披荆斩棘。“在我的治学路上,身边良师益友都是不可缺席的,同时,我还综合众多书家之长,写了很多 读书笔记。学书法就如同老汤炖肉,这所谓的‘老汤’就是积淀的学养。”在冉繁英看来,书法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并认认真真用心去学的,“学书法最重要的在于 体悟,不仅是身体力行地练习,还需要思考。只有有了足够的理论支撑,才能指导实践前行。有时候,书本里学来的知识和手上功夫是脱节的,最关键的是自己感悟出来的东西。内化了才是自己的。”黄宾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帖,只给自己留下了极少的时间进行创作,但他留给后人的煌煌巨制却不在少数。“黄宾虹发展到 后期,足可以信手拈来,每一张作品都是成功的,因为功夫已经到位了。”


为了能让自己的“老汤”更浓郁,冉繁英还打通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我爱听京剧、爱听歌曲。我并非是想把某一门姊妹艺术学精通,而是想取其优良基因为书法服务。比如,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讲究顿笔、行笔、回锋,而唱歌中,每一个字也分字头、字腹、字尾。事实上,无论是书写还是吟唱,都是需要调动气力的,用气控制发声或者下笔。写字的时候,两只脚和一直按着纸张的手形 成三点实力,灌注一个书写手的虚力,通过气的控制,让这个虚力变成实力,于是软笔之下便能呈现硬朗的线条。”


每当在书写之路上遇到难迈的坎,冉繁英都想方设法地拓展思维,寻找良药。“当你发现最近写的字有些飘浮,那么就去写一写大篆或者隶书,或者读读书看看帖,用心感悟。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药到病除是很自然的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人生的三个境界,最高境界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冉繁英看 来,执着是学书之人不乏的精神,而想要坚持不断进步,必要有意识地更新思想。


如今的冉繁英正在整理着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读书笔记,他正打算将自己一分分积累下来的临帖感悟与众分享。(来源:新金融 /王若蛟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hefenzhao
上一篇【教育热点】国字头书法教材今年.. 下一篇【北京教育热点】书法进课堂:App..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