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积分社区论坛
在线客服密码安全
首页
热门网课
书画测评
AI测评
ISC2000
数字资源
大赛入口
师资培训
网站地图
张华庆:享受书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编辑:hefenzhao | 时间:2015-05-04 11:32:59 | 浏览:1280
】【打印


张华庆,祖籍镇江,上海人,1959年10月生于天津,辽宁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毕业,著名书法家,当代硬笔书法事业带头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授、《中国大书法》丛刊主编、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出版有《杨仁恺谈书法鉴定》、《中国大书法》、《历代名家书唐诗三百首》等,被《书法》杂志评选为“中国书法2006年十大年度人物”。


4月18日—19日,他应邀出席在宁波举办的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第五届四次理事会暨全国组联工作会议,以及在宁波美术馆举办的“传承有道———中国大书法展”、“铁笔纵横———宁波市硬笔书法协会成立25周年作品展”开幕式。在其参加宁波系列活动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之间是不是容易转换?

张华庆:这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硬笔写得好,毛笔也会容易写好。毛笔写得好,硬笔也应该不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但不是必然的关联。因为毛笔和硬笔的书写工具是不同的,虽然书写的结构相同,但是表现是各异的。硬笔书法承转有度,注重架构,有自己的精美;毛笔书法更丰富、更灵活,注意整个字的血肉筋骨。它们的技法是不同的,但是从“技”到“道”的层面,两者又会殊途同归。


记者:从您自己的经历看,书法学习和创作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张华庆: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技能,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我小时候是在父母的启蒙下开始学习书法的,开始只是想把字写得美观,并没有想成为一个书法家。那时我的梦想是写小说,当文学青年。当自己的书法得到别人的欣赏和社会的承认后,激发了我对书法学习更大的兴趣。喜欢去参观书法展、去买书法字帖,刻苦地去练习。不仅享受到书法带来的愉悦,还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我开始痴迷书法,并在大学时候选择了书法专业,从业余书法爱好者成为了专业的书法家,这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继而从个人对艺术的追求上升到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对于书法爱好者的培养,我想也应该如此,首先是兴趣的培养,让他欣赏书法的美,了解中国优秀的书法文化,潜移默化才能不断提升。



记者: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书道妙在性情”,您也是位非常注重性情的书法家,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我们该如何理解书法中的“性情”?

张华庆: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书法以线作为造型的基础,是以线的粗细、长短、疏密、曲直、刚柔所编织营造的布局、节奏和韵律,从而表达出主观的性情意愿和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蕴。“书如其人”,说的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而是表现一个人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征。当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次,也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华、性格、爱好等。一个性格严谨的人写字大多中规中矩,而一个个性豪迈的人往往会破格书写,不受约束。

中国书法美学认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清尚“态”,清尚“质”。用最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书法的美学特征,这也最能说明传统精华的脉络。从我个人来说,从学颜真卿开始,起步唐“法”,追求字的豪放气势;然后尚“意”,心仪“宋四家”的书法,气势充沛;继而回到晋朝向“二王”临帖,出来后再学习明清之际的王铎、傅山等,既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契合自己的个性禀赋。对于隶书,也是从汉隶和清隶中追求敦厚大气与灵动飘逸结合,这都跟我的审美取向有关,我乐于挑战自我,向传统讨教,追求继承的到位,书写的味道,期望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语言。


记者:如今电脑改变了我们的书写方式,很多人会提笔忘字,网络时代对日常书写的影响如何?

张华庆:客观来说,网络时代对于书写的冲击非常大,许多人放弃了用笔来书写。长此以往,对于汉字的传承是一种负能量。比如网络时代,汉字书写有了新的方式和介质,容易造成人们对字形结构和笔法的生疏,从而形成“提笔忘字”。不过,过分担忧也大可不必。通观汉字书写的历史,从刻刀到毛笔,再到近代的硬笔,书写方式一直在变化。网络时代,我们更多地使用键盘、软件,而黑板、纸笔的使用率逐渐降低,但我们所使用的文字仍然是汉字。我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汉字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传播信息,其本身还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如何应对提笔忘字,是在考验我们对待母语文字的态度。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多古老文字,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圣书体与玛雅文字等。目前,仅有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经过不断演变,至今仍在使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发展“大书法”艺术,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拿起纸笔,从你我做起,享受书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记者: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开始练书法,书法对于一个人的修养,特别对于孩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张华庆:练习书法的好处太多了,简单地说,提高我们的学养、修养、涵养。书法让文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什么样的情感产生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对应什么样的气势。会写字、写好字,进而学习一点书法艺术,就不再停留在对文字的传统表意功能上了,而更多地进入到文化心理、文化品位、文化传承、审美需求的层面上。学习书法就是要在对传统文字的传承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记者:对于初学者,老师都会建议临帖,而且越是上古的越好,您的看法呢?

张华庆: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初学者十有七八不得法,有许多人临古人的帖写自己的字,这是一个学习的误区。我们临帖一定要忠实于原作,忠实地临帖,老老实实地临,不要自以为是地写。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学习技法是第一步。法即书写的方法、法则、法度,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成套的总结,如蔡邕的《九势》、《九十六法》,王羲之的《笔法十二意》、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四十二法》,以及“永字八法”等。具体说,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等都是用笔的具体方法和法则。先贤就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画字衣皆穿”,刻苦临池,池水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


记者: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这该如何面对?

张华庆: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眼高手低:眼睛的水平提高了,而手还跟不上;一种是眼低手低。前者是好事,这是进步,只有审美水平高了,才能引领手的进步。所以选帖非常重要。历史上涌现过许多优秀书法家,长时间和大量地观赏、学习这些精品佳作,必能使我们逐步更新观念、拓展眼界,提高自身的欣赏眼光和评价水准。这样,我们进行书法欣赏和学习时,才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品位。


记者:书法贵在变化,包括创新的变化,现在各种创新的实践很多,您怎么看待书法的创新?我们常说今人不如古人,古人的书法创作包括对于书法的研究早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创新真的是一条超越之路吗?

张华庆:现在我们经常把创新挂在嘴边,我认为用传承和发展更好。创新很难,而发展是必然的,比如晋朝王羲之的书法,进步到唐朝的时候,出现了法度深严的楷书,逐步把楷书的用笔和结体程式化,甚至走向了近乎科学的地步,即根据人的视觉原理和传统审美习惯制定一套非这样不可的东西,这就是“法度”。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由于唐代给用笔和结体立了“法”,结果是很快使这套“法”变得相当完善,以致登峰造极。于是到了宋代,书法家们就无“法”可立了,而且社会的大环境也因为改朝换代发生改变,因循唐代而没有创造,那么只能另辟蹊径,出现了尚“意”。后世都是如此发展更迭的。所以谈到王羲之,有《兰亭序》;谈到颜真卿,有《祭侄稿》;谈到苏东坡,有《寒食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书法没有发展,千余年来还是和《兰亭序》一样,那是多么枯燥和缺乏想像力的一件事情啊!


记者:作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主席,您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网络冲击下,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和想法?

张华庆:我们有个理念,那就是传承中华文化,践行“大书法”,写漂漂亮亮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通过展览比赛和各种书法教育来推行。现在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开始重视,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呼吁一定要尊重书法的规律,减少人为干扰,建立健全审定机制,把最好的最适合的书法教材给孩子们,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转载2015年5月3日宁波晚报 记者陈晓旻)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hefenzhao
上一篇白锐:向炫技书法说不 下一篇全国首套面向中小学书法文化教育..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