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积分社区论坛
在线客服密码安全
首页
艺术品评估
非遗大师
专家委员
证书样式
李刚田"印化"说
发布者:月在门里 | 时间:2017-09-04 11:49:46 | 浏览:1214
艺术家:李刚田
发现城市:北京

篆刻创作中的"印化"



/李刚田

致杨谔书友:

来信让我谈一下"印化"问题,这个用语是我在一篇文章中首先使用的,也算是创造吧!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通过长期积淀而约定俗成的特定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法,也就是自己特定的(当然是具有相对性的)艺术语言,是具有不可取代性的。

篆刻艺术也自不例外,有着既不同于书法,又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一般的工艺美术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一切其他形式如书法、绘画中的美如欲取之入印(平时说的印外求印),必须经过一番适合印章样式的变化改造,我把这种改造称之谓"印化",在美学中或可谓之"适合纹样"。如汉摹印篆,便是经过"印化"的小篆。甘在论印时曾说过:"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方正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隶之笔,汉印之妙皆本乎此。"清楚地说明了摹印篆是由篆、隶变化而成的印章的"适合纹样"。清人邓石如继承并发展了宋、元朱文印,使元朱文一路印的形式完备成熟起来,于汉印形式之外立一新格,美则美矣,总觉"印味"不足。所谓"印味",也就是篆刻艺术特殊形式美使人产生的审美感觉。究其原因,是邓氏将未经"印化"改造的小篆拿来直接入印,以书法语言取代了篆刻语言(当然二者之间也有共性部分),背离了以汉印为典型的篆刻艺术的审美定式,所以"印味"不足。当然,篆刻艺术的表现语言也是在创作实践、审美实践中不断扬弃变化、充实完善的,邓石如的元朱文经过了二百年的发展,蔚为大观,早已成为篆刻艺术形式中具有特色的一种。

李刚田: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与邓石如比较,最具"印化"意识的当是赵之谦和黄士陵二人,他们踩着完白山人的肩头向上跨进一大步,在"书中求印"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不论是秦诏、汉瓦以及其他残金断石中之文字,皆可取来入印,又皆经过了"印化"改造。吴先声说:"钟鼎古文皆周秦款识,原不施之印,后人或取以作朱文,但须得体,不可杂凑,狐裘续羔,缁衣补缟,徒献笑耳。"使之"得体"的手段除了自然选择之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变化改造,这种对书法改造入印的"印化"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着一位篆刻家的水平。黄士陵以及近人齐白石等人的印在章法上还大胆借鉴了绘画中的一些因素,但只是借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酿蜜而不留花。相比之下,今人李骆公先生的印在借鉴绘画形式方面就显得有些机械生硬,而缺乏"酿造"的工夫。又尝见现在有以汉简书入印者,想法当然很好,可惜缺乏"印化"工夫,将汉简中由运笔提捺而产生的波磔生硬地取代了由不同刀法而形成的篆刻线条之美,以书法艺术的语言取代篆刻艺术的语言,二者皆在抵牾之中失去了,成了不伦不类之物,失去了方寸印面上那种独特的印味儿。

李刚田:戎马书生

在篆刻艺术语言的统摄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特点,如古玺、汉印、押印及元朱文等各有自己的"语言分支"。在篆刻创作中,不但要保持基本表现语言,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特点的"语言分支"。这里存在着又一个层面上的"印化"问题。我认为古玺、汉印之间的贯通融会不但允许,而且是一条充满生机的创作之路,但至关重要的仍是"印化"问题。古玺、汉印之间可以改造变化而互相汲取,古玺中的字法如经过汉印形式的改造之后,会别出一番情趣,但决不可将古玺中之字机械纳入汉印之中,否则真成了"缁衣补缟"一样别扭。"印化"之法也并非万能,被"印化"者本身也必须具有可"印化"性,一如桃、杏树之间可以嫁接而生成新品种,而桃、杏与松、柏之间就难以嫁接一样。这一点古人也早有认识,明人朱简就曾说过:"以商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以唐元篆法入汉晋印章,如词曲入选诗,决不可也。"

李刚田:发白了

至于您问到的楷书该如何"印化"的问题,我实难以具体回答。我以为楷书印的形式美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楷书印的表现语言尚未最终约定俗成。比如边款艺术,在文彭以前就未成熟,而自何震之后边款独特的艺术语言日渐成熟了。边款中之楷书与书法中之楷书迥然不同:其一是以刀刻味取代了毛笔味,或可说以刀法去表现笔法,之所以何震之后边款艺术才日渐成熟,其标志是单刀刻法取代了以双刀追摹墨迹的刻法,形成了独特的边款线条美,其二是边款艺术受刻契工艺的影响而产生独特的效果,如由于操作的习惯性所致的线条排叠和欹侧,以及变圆转为方折等特点,这一点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体现。至于楷书印形式美的主要特点,我尚难以归纳,但既然是楷书印,就不能把书法中楷书原样纳入方寸之中,就要把书法语言转化为篆刻语言表现。楷书印大概可以说源于宋元押印和其他楷书印,其滥觞可至汉印古玺之中,我想您如果把宋元楷书印中的字法与当时民间实用的楷书做一比较,其被"印化"过的痕迹就会找出来,如果再于一些民间刻石楷书如北魏时的造像题记等中深入体味,会获得许多创作楷书印的灵感。

楷书印的骨子里带着朴实的民间艺术的基因,这与后人视秦汉印为庄重的庙堂之物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带有文人色彩的数百年明清流派印之所以不屑于为楷书印的原因,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宋元楷书印这个"新大陆",从中获得充满生机的启示,在探索中使这种形式逐渐成熟,是时代审美的总趋向使之然。希望您在其中有所建树。



分享到:
[上一篇]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下一篇]彭向飞大美临沂风景篆刻展
称  呼:
验证码:
内  容:
条幅类
篆刻类
碑文类
牌匾类
抄本类
其他类